 |
|
鳳林雖稱之為鎮,但工商業並不發達,居民大多務農為生,故至今保持農村的生活形態。所種植的水稻、玉米、西瓜、蔬菜等,因看天吃飯,收益不多,故居民紛紛
外出謀生,是一個人口外流嚴重的地區。目前政府已在著力改善中,相信不久的將來,就會有好的成果出現。而鳳林的農業不盛,但轉而經營畜牧農場卻是一個新的
嘗試方向。因此新光保險企業的兆豐公司所經營的平林農牧場,就成為這個新方向的試金石,正帶動著本地畜牧業的發展。
本鎮歷來均以農村社會發展為主,因受本省經濟發展東西部不均影響,致近二十年來人口外流嚴重,呈負成長,目前人口數13,577人(92年4月資料)。在
產業結構方面,仍以初級產業(農林業)為主,主要農作物包括稻米、玉米、花生等,山坡地作物以檳榔、文旦柚為主,又每年夏季盛產西瓜及哈密瓜,均種植於河
川地,另二、三級產業均不發達。 |
|
|
 |
|
海岸山脈與中央山脈分屏本鎮東西方,形成南北狹長平坦地帶,馬太鞍溪與壽豐溪分別橫貫南北兩端,東有花蓮溪以南北向約有14公里。本鎮年平均氣溫在
22~24℃之間,年雨量集中於夏季,冬季乾旱。耕地總面積約6546.57公頃,本鎮依照自然環境、水利系統、土地利用等規劃農業生產及發展類型,以期調整農
產品生產,提高農地資源的有效利用。本鎮工商業不發達,但農業發展環境良好,農民辛勤,農業經
營技術進步,目前水稻、雜糧、瓜果 產銷狀況均佳。為因應農產貿易自由化的衝擊,期以促進農地流動化以培育核心農民
,改善農村生活品質,借農民本身共同理想建立長久性的發展,以促進農村經濟繁榮。 |
‧農業生產
鳳林鎮轄區的總面積為120,5181平方公里、平原佔百分之四十、河川佔百分之三十、其餘是山坡地約佔百分之三十。以民國90年統計上下兩期耕作情形
是:
【本鎮耕地總面積】:6,546.57公頃
【水田面積】:848.54公頃
【旱田面積】:5,697.99公頃
【休耕面積總共】:981.35公頃 |
‧農林
漁牧業生產
一、水稻種植面積約154公頃、蔬菜類245公頃、瓜果類1,065公頃。另台糖中原、林田、萬里農場園生產原料甘蔗,現均造林中。
二、民國85年賀伯颱風造成重大災害,依中央政策推動造林運動,號召全國民眾推行造林,以達成國土保安,本鎮推動『全民造林』545公頃。以『在生態保育
與經濟發展之間取得相容的平衡點,讓台灣成為永續發展的綠色
矽島』,有鑒於此行政院農業委員會為因應我國加入世貿組織之後農地資源調整,配合推動『平地造林』以紓解農產品產銷失衡現象,增加平原區綠地面積,本鎮達
成平地造林面積35公頃。
三、本鎮大榮里地下湧泉水質純淨、水量充沛、淡水養殖發達,面積約45公頃:養殖吳郭魚、鯉魚、草魚、蜆等年產約215公噸,乳年飼養378頭年產鮮乳約
1145公噸,專業養豬全鎮約3000頭,放山雞年產約15萬隻,外銷鴨年產約12萬隻。
四、台灣東部地形陡峭、河短流急,地質脆弱,每逢颱風豪雨常引發山區大、小規模之山坡崩塌災害,有鑒於此,行政院農業委員會為保護公共安全,實施緊急水土
保持,以生態工法及就地取材之原則,從源頭處理治本做起,以鳳義坑及水源地整治為例,以祈:
大地傷癒‧美貌重現
河水清澈‧魚蝦常駐
青山常在‧綠水長流
產業振興‧經濟活絡 |
|
|
 |
 |
鳳林鎮原始檜木林最豐富的地區是平林和林田山的中央山脈,據曾在平林山上日人檜木會社當會計的鳳林人瑞蔡慶雲(西元1901年,民前11年2月10日生)
說:平林山上自民國7年起大量砍代檜木,用小火車搬運木材。平林山的檜木砍盡,才轉到林田山設廠續伐。如今平林曾是林場的痕跡都找不到了。老先生說日本人
只會砍,不會造林,造成整座山頭不但光禿禿,嚴重土石流貽害後代,太不應該。 |
林田山林場是創於民國28年,大量採伐高山上的原始檜木林,至民國70年代,眼見高山上的林木將被砍光,造林的存活率低,政府於民國77年宣佈全面停止採
伐,積極規劃加強森林資源培育與保護及規劃森林遊樂區的計劃。
民國87年被林務局選定新規畫森林遊樂區,並規劃成立林田山藝術村,鳳林鎮民引頸期盼此計畫能早日付諸行動。工作站為配合先期作業,已先成立林田山文史工
作室,展示內容有:開發時期的珍貴照片,代木及運輸工具和林田山的風光…等史料。 |
|
|
 |
 |
鳳林鎮境內溪面積廣闊,蘊藏相當豐富的石礦種類,例如大理石、白雲石、雲母、
金瓜石、玫瑰石、風景石等等。
花蓮縣的肉品市場設於鳳林鎮林榮里,供應全縣350家豬肉零售商的溫體豬肉。平時每天供應350頭,另外於兆豐休閒農場內還飼養有大小乳牛250頭,每日
產1500公斤的鮮奶。
山興里海岸山脈山丘原野上,由山興里民放牧的水牛約30隻,今己成群結隊奔馳山林間,悠游徜徉牧食野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