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前古早時代客家婦人學習傳統揇腰跤,男人(細賴)是學打拳頭表示功夫,比較勝負。 |
 |
|

老揹少是古早以前有一個老阿伯,娶了一位年輕(後生)的驕妻(蒲娘),經常揹著嬌妻到處去看風光,表示夫妻感情非常恩愛、幸福美滿。 |
 |
 |
「鼓」在中國的歷史非常悠久。從周朝的「鼓樂」到漢代的「鼓吹樂」,從莊嚴肅穆的迎神祭典到日常生活的慶婚祝喜,迎吉納福,無所不在。鳳林鎮愛鄉協會(聯
絡人:余福盛,地址:鳳林鎮大榮里大榮三路21號,電話:03-8760400)為了傳承
客家文化,結合風土、民俗與傳統文化,特地邀集有興趣的民眾,一起來成就了以「鼓」為舞,並以客家文化代表意義的「花鼓」為名,和土地共鳴、和人心共鳴的
「花鼓陣」,來服務鄉親,也讓這項傳統技藝,得以保存鳳林客家庄的生活中。 |
 |
|
|
 |
 |
以前古早時代,細妹(女孩)、細賴(男孩)時常會去河霸摸螺挖蟹,所以去到河霸「無魚蝦也好」,運氣好時就摸到大蚌(大
螺貝)表示大豐收。
螺貝娘出來唱的山歌:
想愛找個好漁郎
人人講涯螺貝娘
住在河中做眠床
今年算來歸百歲
|
|
|

以前有個才女跟才郎要過河坐渡船,兩人山歌對唱渡船歌。
撐船郎正月裡來阿是呀是新年噢
|
 |
|
|

古早時代的人很貧窮(苦),人講沒牛就駛馬,苦到連馬也沒有,只好抓狗來拉犁
,忙知狗子拔都碰碰燦。 |
 |
|
|

古早人上京去考試,考到第一高官狀元,轉來故鄉遊街慶祝,隨身有將軍拿著上方寶劍,身旁還有狀元旗、馬童,吹笛打鼓非常熱鬧。 |
 |
|
|

|

 |
【劉坤亮先生小檔案】
家住鳳義里水源路 134號,已在此居住長達四十年,家中務農育有五男一女,兒子
到外縣市發展。平時會到鳳林鎮老人文康中心活動,或在家中種植花木、雕刻、畫
畫、拉胡琴等。
【劉坤亮先生】
劉老先生幼年時並沒有辦法接受完整的教育,年輕時一直都是以務農或打零工來維持生計,直到六十四歲才開始摸索雕刻藝術。劉先生並沒有拜師學藝,無師自通,
平時和妻陳玉梅四處撿拾枯木及漂流木帶回家中整理後,就成了劉老先生創作的材料。其雕刻的題材很多樣化,從中國的佛像、日本的和服仕女到西洋的性感美女都
是他創作的對象。
劉老先生對書法與國畫也有興趣,除了雕塑木雕,平時也會寫寫書法畫畫國畫或拉拉胡琴來打發時間,有空時還會到鳳林鎮老人文康中心去活動活動。
|
|
|
 |
|
王文忠先生出生於福建省興化府莆田縣,是一個文風鼎盛的地方,七歲便有機會上私塾奠定了漢學的基礎,所以吟詩作對難不倒他,自幼耳濡目染下對傳統樂器有深
入的了解。到台灣後,憑著對傳統音樂的愛好,自行摸索出月琴、胡琴、琵琶等多種樂器的製作方法,這幾年更是完成了四胡、三弦、尺胡、八角琴等樂器的製作。
王老先生無師自通,所做的樂器,弦絲都以馬尾作為材料,其他部分則是就地取材
,有萹蒲、椰子殼、檳榔樹、樟樹等。
王老先生除了會製作傳統樂器,對樂器的演奏也有深入的研究,因此拉得一手好胡琴。除了製作弦琴,王老先生也培養了養蘭、作詩、書法、奇石奇木鑑賞、草藥研
究等興趣,也都有一套獨到的見解,是左右鄰居眼中的一塊寶。 |
 |
|
|
 |
 |
黎老先生現年八十七歲,家住南平有七十年之久,作農,育有五男二女,現與子黎欽鵬同住,十七歲時從新竹北埔莊移居到南平,現任鳳林鎮老人會常務理事,曾任
南平土地公管理委員會委員。
拉胡琴的興趣是由年輕時就開始培養的,現常會在鳳林老人會拉拉胡琴及花鼓陣,會這種客家傳統樂器演奏方法的人已經愈來愈少了,希望能繼續傳承下去。 |
|
|
 |

|
鳳林鎮鳳仁里有一位客家人王義全先生,現已是七十多歲的老人家,平日一雙手閒不下來,擅長各式各樣的竹藤編織技巧,由於王義全先生對早期農村生活器具及原
住民漁獵工具的製作非常熟悉,是竹藤編織的高手。前幾年新竹文化局為了要編製一本與台灣河川漁具有關的專刊,專程來鳳林向王義全先生請教相關史料及古老漁
具的編織技巧,還有水產培育所也向他請益過。
他就像一本活字典,讓專家都自嘆不如。這些早期農村生活器具及原住民魚簍、魚荃等捕魚器具現在面臨失傳的危機,絲毫吸引不
了年輕人參與創作的興趣。王先生為了相傳後繼無人而感到無奈與難過,怕這項技藝可能因此而失傳,因此希望社區能辦理手藝技能傳承活動來避免傳統技藝的失
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