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移民史

東部客家遷徙
東部客家遷徙

 
清未,花東地區的客家移民不多,大部分聚居某一個聚落,北路移民經基隆或蘇澳港坐船而至,故大部分客家鄉親聚在洄瀾港附近,也就是今天的花蓮市、吉安及壽 豊一帶;中路移民,落腳於璞石閣(玉里)及富源一帶;南路北遷的移民,散落的點較多,南從猴仔蘭(舊香蘭)到卑南平原,都有他們的蹤跡;日據前期,隨著移 入客家鄉親的增加,居住的地點較為擴散,北部移民除分佔奇萊平原的國慶、吉安、壽豐、豐田、鳳林、長橋(萬里穚)等地,也從田浦南下,進入花蓮溪東岸的月 眉、山興等地;南部地區的客家人,在台東建立的據點,除舊香蘭、下檳榔、鹿野、關山、池上等地外,由於海路交通逐漸順暢,部分客家人落腳於成功、長濱以及 梓原等地,成為東部海岸線上的客家據點。
一八九五年甲午戰爭後,台灣割讓與日本,日治台灣時期開始。依歷史紀錄,花蓮地區乃台灣最晚開發地區。日治「皇民化」政策自一八九六年起,即一步步計畫開 發花蓮的同時,移民政策逐漸受到重視,包括私營移民,如:日本財團賀田金三郎的「賀田組」。而官營移民從一九0六到一九一七年展開,至一九二一年日本又開 始另一項移民計畫,此次是針對台灣本地人進行的專業農民移墾計畫。以種植煙業、茶業、甘蔗為主。因此,自一九0六年到一九三0年間,進入台灣東部的台灣西 部移民中,即所謂的「二次移民」大部份都是從當時的台北州、新竹州移來的,而其中新竹州(即現今之桃、竹、苗地區)的客家移民開始成為花東縱谷開荒闢地的 主力之一,而鳳林地區即在此時空背景下,在日本人移民村,閩客漢人及原住 民族群逐漸發展。
   
鳳林客家遷徙
鳳林舊名「馬力勿」,為泰雅族語上坡的意思。這裡最早是泰雅族和阿美族勢力的緩衝地帶,清代未葉開始有漢人入墾,客家人也在清末曰初來到此地,到了日本時 代初期便墾拓成獨立聚落,其中尤以長橋里為濫觴,直到今天仍是花東縱谷中最「純」的客家庄。鳳林鎮的客家人,大多來自於新竹以及苗栗地區,泗縣話是最常用 的語言,根據日本時代戶籍資料,西元一八八七年,就有葉步專入墾六階鼻庄(今山興),一八九九年有張細萬遷入,一九00年有許碧珠,一九0六年有張阿溪入 墾,一九0七年有張阿匏落戶,他們都不約而同先搬到六階鼻,然後才找機會渡河來到鳳林庄,一九0八年入墾的饒永昌和吳坤,則是直接遷到鳳林庄開墾,至於日 本官營或者私營而招徠的客家人,數量更是相當的多。這些早年為了生計,翻山越嶺來到後山的客家人,今天不僅在後山闢出了一片開闊的天空,更難能可貴地留存 住了許多客家民族珍貴的文化。
 
分佈情況  
以長橋里所佔比例最高,達八成左右,而鳳林最主要的聚落區,鳳仁、鳳義、鳳禮、鳳智、大榮、南平、林榮、北林等里,客家人口數都高達六至七成左右,鳳信里 雖為阿美族和退役老兵居多,仍有不少客家人居於此間,另外森榮里的居民雖大多為原住民及花蓮溪對岸的山興里,則多以阿美族為主,也都可以很容易地找到客家 人的蹤跡。
   
墾拓痕跡
墾拓痕跡
漢人足跡初履花蓮,可以遠溯至明代未葉。清康熙年代有誤,鄭克塽見清廷圖台日亟,隨時有戰爭的可能,於是加緊徵集軍需,派遣陳進輝至哆囉滿(今新城鄉)採 金,這是漢人到花蓮最早的時期。不久,鄭氏即投降清廷,他們幾乎未在花蓮落腳。康熙年代有誤,陳文、林侃因為船破而漂流至崇爻(花蓮),因為通泰雅族語, 所以就留下來,這應是漢人定居花蓮的開始。
 
客家人到花蓮墾殖可溯及咸豐三年(一八五三年),廣東人沈私有、陳唐、羅江利等 由中央山脈至璞石閣(玉里)。明治三十六年(一九0三年),台灣西部平原大部分已被開墾,而東部的花東縱谷內荒野遼闊,日本政府為了安頓本國的移民,將東 部劃為預約墾地,規劃日本農 民移居到花蓮,一九一五年前,至少建立了吉野村子(吉安鄉)等三個日式移民村。惟吳全城附近、鯉魚尾、鳳林村等地,由賀田金三郎經營的賀田農場獲得成功。 日本人希望在東部建立典型的日式農村,由於農場面積廣闊,四百八十五位日本農人的人力足,而日本人認為客家人較勸勞,即自新竹、中壢客家庄招來漢人,給予 五年免租金,五年後種甘蔗始收租金的獎勵措施。故許多客家鄉親即到部發展,並在這兒落地生根。
   
先民開墾  
花東地區本是原住民的居住地,清代漢人開始遷入;日據時期,配合日本移民村開墾,客家人大量自西部移入,不同族群間的包容與融合,塑造出迥異於西部的客家 文化,惟注重教育,用心栽培後代子孫的想法則頗為一致,寧可犧牲自已,一定要成就下一代,甚至樂於照顧較後遷入或生活困難無著的鄉親。
  東部客家人不畏難辛,開墾荒郊,將他鄉變故鄉的韌性精神,絲毫不輸其他地區的客家人,但他們的文化與特色,甚少受到應有的注意,既使學術研究,這些客 家子民也常有被遺忘的感覺。
  台灣北部客家人善於改良惡質的土地,入墾桃園、新竹、苗栗地區時,歷經無數次失敗後,獲得向環境學習的寶貴經驗;北部客家鄉親,大部分居住在丘陵地 區,僅能種植果樹,要種稻子一需開闢田園,以利引水灌溉,才能種出豐碩的作物。
  到花蓮的客家人,找不到肥沃的平野,更沒有日本人配給的田舍,面對的是「境沿山入海的溪河,夏秋雨多,水阻隔而不能通往來者,歲必有一、二月之久。地 勢如此,水勢如此,是以經營已二十多年而土不加辟、民不加多也」(胡傳《台灣日記與稟啟》)的環境,也只得重新學習先人,向河床爭地,一畝一畝的石頭田就 這樣築起來,特別是新竹的客家人具備這方面能耐,不至於像其他地方的移民一樣,找不到賴以維生之處,移民的人數自然會比其他區的人多出許多倍。
   
移民鳳林史
移民鳳林史
花蓮縣鳳林鎮現有人口約有一萬四千人,其中至少有九千人是客家人,分散居住在鳳林鎮各里,大多數從是農業工作。從田野調查得知,發現今日住在鳳林鎮的客家 鄉親,大部份從新竹、苗栗、桃園等縣移民過來的,亦有來自中國大陸。從田野調查與各種文獻史料及耆老口述歷史得知,來自不同地區的客家鄉親,因在不同的時 代背景因素下,移民鳳林,現在分別說明如下:
 
(一) 翻開鳳林的開發過程的發展史,不可忘記饒永昌先生,他是苗栗縣頭份鎮人,生於民前32年(公元1880)。幼年家貧,替人看牛之牧童,依靠親友供醬菜才能 過日子。約在民前7年(25歲)饒永昌先生單槍匹馬,由基隆坐船到花蓮外海,再乘竹筏登陸,結識二位阿美族人,欲到玉里發展,路過溪口一帶遇到原住民出草 (高山族下山殺人頭)追殺,二位阿美族人飛奔逃命,饒永昌先生潛入草叢中躲過一劫。   
逃到鳳林地方,發現鄰近原始林以樟腦樹為多,土地平坦又肥沃,認可開發的處女地很多,事後三人商議,立志開發鳳林不再南下。從此開始回家鄉頭份鎮招兵買 馬,帶領一大批的「腦丁」( 蒸餾樟腦油的工人)和「隘勇」(保護產業的勇士)等人員來,開始在鳳林落腳發展。饒永昌先生向政府申請樟腦事業登記及專賣品獨家生意。因其有旺盛的事業奮 發鬥志,當時可說只要有 樟腦樹的地方,就有「腦丁」,和「隘勇」的蹤跡
,足見其事業版塊之廣,所以需要許多工人,故當時饒永昌先生的總管家(長工頭)鄧阿秀先生(苗栗頭份人)每年利用回家鄉掃墓之便招募一些同鄉來鳳林工作。
(二) 敘說鳳林「車路背」居民:車路背,位在鳳林鐵路的西邊,早年地方街名不詳細的情形之下,一般人稱鳳林鐵路西邊的地方為「車路背」。當地的居民以徐姓和陳姓 為多,其因要追溯約在九十年前,由饒永昌先生率領一批腦丁和隘勇青年來到鳳林開墾,當時饒永昌先生手下擔任總管(長工頭),名叫鄧阿秀先生,係苗栗縣頭份 鎮人。他在饒永昌先生手下工作非常順利,有一年,春節回家鄉遊玩時,看到姐夫娶了小老婆後,姐姐和外甥(徐秀春先生)生活困苦之外,還要受姐夫的虐待非常 可憐,勸姐姐和外甥一起來鳳林謀生打拼。
另外住在新竹縣峨眉鄉的妹妹和妹夫(陳德旺先生),在大家族分家時,分到的土地少,又貧瘠。生活當然困苦,也一起邀請妹妹和妹夫一同到鳳林謀生打拼。在這 樣的情形之下,鄧阿秀先生帶姐姐、外甥、妹妹、妹夫一同到鳳林創業。徐、陳倆家人,到鳳林後,在鄧阿秀先生的安排下,努力工作,沒有幾年的工夫,創下一點 事業。
回家鄉探親及掃墓時,家鄉的親朋好友,看到徐、陳倆家人,到花蓮縣鳳林,創業有成紛紛要求,帶他們來鳳林投靠,以後繼續另外一批的來投靠,一批又一批的 來,所以「車路背」就成徐、陳兩姓人親戚的部落,故有人稱鳳林好像小頭份。
(三) 敘說鳳林「會社」(要用客語和閩南語發音)指現在鳳林鎮鳳仁里第二、三鄰地區。早年有一位年輕小伙子名叫林泉安先生(新竹縣竹東人)年輕到鳳林創業,服務 於日據時代台灣鹽糖株式會社(台灣糖業公司的前身)鳳林原料事務所。
當時種植甘蔗需要很多工人,林泉安先生只好回故鄉竹東招募工人,於是林泉安先生的內外親戚朋友因而跟隨前來,大家就在事務所附近搭建工寮,從事會社種植甘 蔗及農耕生活。林泉安先生本身事業有成,又好客,經常殺雞、殺鴨、殺豬招待他們,從前沒有冰箱時代,吃剩下的豬肉只好用鹽醃起來以免壞掉。林泉安先生所淹 製的鹹豬肉又特別好吃,這些親朋好友認為在鳳林 工作那麼享受,就留下來一同開發工作。從此鳳林人稱此地區為「會社」而居此地區之居民九成為林、鍾兩姓人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