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客家文物館

(右邊點選地圖可到相關介紹) 平面位置圖 器具 居家 產業 服飾 信仰 交通
 
生活器具區
長年累月的炊煙,燻得農家的廚房樑屋簷一片漆黑,這便是傳統農家廚房的寫照。廚房一角用土磚盤疊成長方型的灶,灶上留大、中、小三個圓孔,小孔供鑲煙囪之 用,中孔放置小鍋,做為炒菜或煮飯之用,大孔放置大鍋,供燒洗澡水或煮豬菜之用。,一般人家灶,材質為火製,較有錢的農家才用磚造的灶。
生活器具區
 
居家區
台灣客家居室分做主屋和附屋,外形和傳統閩南式建築類同,廳下是最重要的建築,房屋高度居於全部家屋之冠,設置有袓先的牌位,最初不放其他神明,惟隨著文 化不斷的交流,神案亦放置各式神明的令旗或神符,也是舉辦婚喪喜慶的主要空間
,其他護壟或廂房則作為居室,內與擺設,呈現客家人傳統簡樸風格,置有倉庫,眠床(床鋪)、衣櫥、米缸、醬菜或生財用具,甚至鵝或雞等家禽孵蛋的巢亦置於 屋內,俾適時予以照顧,可見客家人注重生命,與討生活的不易,白天休息,晚上全家人分享喜悅,討論問題、讀書的地方。
 
客家居室
   
服飾區
簑衣是早期農民使用的雨衣,是農村每戶人家必備的用具,在民國四十年代的台灣農村裡常看得見。在台灣傳統的農村中,每逢下雨天,田野上總看得見農民頭上帶 斗笠身披簑衣扶著犁,前由水牛緩步拉著犁田景象,總令人難忘時代的變遷,伴著農夫們一起流汗,為農民阻擋風雨的簑衣,已被塑膠雨衣取代而走進了歷史。
 
簑衣
   
產業區
經濟產業方面,相互學習與合作的例子更多,鶴岡的荼園和文旦,是客家人和阿美族人共同經營的成果;鳳林山興的客家人,學習阿美族人用山田燒墾的方式整理田 地;阿美族人在秀姑巒溪,學漢人放蝦籠;漢人在豐坪溪裡,用布農族人傳統的巴達巴拉伊係幹(batabalaishgain,魚簍之意)捕魚;採荼的客家 婦女在舞鶴台地上,背著菅蓁編的遮陽版,就似阿美族人的瓜拉亥(gwalahai)。
 
耕田器具
   
宗教信仰  
花東地區在民間信仰,因為不同族群的包容與互動,地方廟宇通常由河洛、客家、原住民合力捐建,惟各有自己信奉的主神,成就東部地區的信仰特色。吉安五穀宮、 豐田碧蓮寺、林榮碧雲寺、鳳林壽天宮、光復休安寺、太巴塱關帝廟、富源保安宮、昭忠祠、瑞穗青蓮寺、玉里協天宮、春日五穀宮、富里義聖宮……等。
不論創建、重建或增建過程,都有兩籍以上的人士參與,崇祀者和崇祀的對象,大部分沒有嚴格的分野,凡是主神的祭期或歲時祭典,只要是信徒,都不分彼此地參 與。但河洛與客家間,依舊會對某種神衹有特殊的信仰情結,最典型的例子莫過於客家人崇祀的天公(不同於河洛人的玉皇大帝)、五穀大帝崇祀,此外,客家人視 觀世音菩薩為守護神,河洛人卻當作佛神,其間有相當大的差別。
宗教信仰
   
交通運輸  
清領時期,台灣沿海的交通工具,大部分使用木板拼成,靠人力划動旳駁仔船。最初,因為港口較淺,大船抵達時,需用駁仔船接駁運送貨物,這些接駁的小船,後 來成了台灣沿海主要交通工具。客家人移民後山,部分從基隆或蘇澳搭小貨輪到花蓮外海,再由駁仔船接駁上岸,接駁時甚為兇險,但為了生活,依舊前仆後繼,踏 上移民的艱辛路。
大正六年(一九一七年),花蓮港至玉里段鐵路通車,一九二六年,窄軌台東線全線通車。使用蒸汽機車頭32輛,第一批蒸汽火車頭中,僅存德國Koppel製 的Lck31號,被視為國寶級火車火頭。
民國71年配合北迴鐵路通車,鐵道全面變為1026mm寬軌。 台東鯉魚山下的LDK59號、花蓮美崙上的LDT103號、與光隆大理石廠LCK31號蒸汽火車頭,都曾見證窄軌花東線鐵路,帶動花東經濟成長的重要助 力,增加當地居民交流的便利,提升生活的層次。
 
駁仔船



蒸汽機車頭